兰州9月4日电 (记者 冯志军)记者4日从甘肃省文物局获悉,“天下第一雄关”嘉峪关已由抢救性保护逐步转向预防性保护为主,采取遗产监测和日常保养维护相结合的方式,共同“呵护”文物本体及其载体,留住历史的原貌,并通过多种途径让文物“活起来”引客。
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是中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,始建于明洪武五年(公元1372年),由内城、外城、罗城、瓮城、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,有“天下第一雄关”美誉。
长期以来,这里与其他地区的长城一样面临着风蚀、风化、地震、洪水等自然威胁和生产、生活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。
2012年,中国国家文物局启动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。作为甘肃历史上实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,总投资3.7亿元人民币的该工程于近期完工。
“为了最小程度干预、维护文物原貌,保护工程坚持使用传统工艺进行修缮。”甘肃嘉峪关丝路(长城)文化研究院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所所长张斌介绍说,该工程通过设立围网、保护界桩,对危及长城本体安全的病害进行修缮,消除病害,解除威胁。
据了解,除了关城,嘉峪关市境内的各处长城遗址也得到了有效保护。目前甘肃嘉峪关市境内共有长城墙体43.6公里,壕堑12.94公里,关堡8座,烽火台和敌台共49座,涵盖了甘肃明长城所有类型。
目前,嘉峪关市已对嘉峪关关城和境内43.6公里的长城实施了抢救性保护修缮,解决了长期危及文物本体安全的病害因素。
嘉峪关市亦注重发挥长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,尽量让文物“活起来”。2018年,嘉峪关文物景区共接待游客160万人次。(完)